
在永利官网第十九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我院建筑系助理教授陈忱凭借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与扎实的教学功底脱颖而出,斩获一等奖。荣誉背后是她对教育的坚守与创新突破。近日,小编走进陈忱老师的课堂与生活,聆听她的教育故事,探寻一位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
赛果背后:惊喜与成长
谈及获奖瞬间,陈忱老师万分感慨。她回忆道,能在众多参赛老师中脱颖而出十分幸运,各个学院参与老师众多,且选拔严格,能进入复赛已让她倍感幸运,最终斩获一等奖更是意外之喜。备赛的两个月里,她为参赛的5个课堂片段搜集了诸多工程案例、前沿科技成果,将其融入课堂,努力调动学生课堂听讲的积极性,使知识点的讲授更联系实践、更具系统性。这种教学方式的成功运用,极大增加了她对教学的信心。在备赛的过程当中,她还获得了许多与其他前辈交流的机会,得到了土木工程系胡红梅老师、教师发展中心林育兹老师的悉心指导,收获了很多教学方式的新灵感。并在骨干教师研修夏令营中,积极参与磨课环节和夏令营名师的诞生擂选赛,多次打磨课件和发言稿、设计板书和互动环节以提升授课效果。
教学实践:创新与融合
陈忱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创新与融合。她尝试将新技术融入教学,她提道:“在研究生课程中,我会列出两段文章摘要,让学生们猜一猜哪段是AI写的、哪段是人写的,我不希望同学们在这个时代没有尝试使用AI提高效率,但是我一定会提醒同学们,AI无法替代人的思考与创新。通过比较文本,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更深入地挖掘和更精炼的总结。”同时,她将比赛经验迁移到日常教学,把比赛时运用的素材用于课堂知识阐述,增加与学生的互动,通过课堂讨论、知识点交流等环节,提升学生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教学理念:教学相长
“我觉得我在给同学们授课的过程当中,获得了许多成长跟进步,这会驱使我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教学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是一个蛮有趣的过程。”这是陈忱老师秉持的教学理念。
谈到应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面对本科生,她表示她所教的这门课是必修课,学生学习态度都很积极,会有很多同学课下的时候来问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她也会通过对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复习,给同学们提供不同的复习思路。而研究生的课比较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她说:“在《建成环境科学》课上,我会跟大家介绍研究方法,再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规划。他们可以自主进行选题,根据自己小组的一个状态来决定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她坚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做的就是发现学生的优势并引导他们发光发热。
职业感悟:担当与成长
陈忱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多种品质。既要能尊重学生个性,发现并发挥他们的优势,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进步,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现在有很多技术发展的特别快,我们也是边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也会在课上和同学们对比2007和2023版本的《GB175 通用硅酸盐水泥》,带着学生思考这个行业里头发现了哪些新的问题,我们应该要怎么解决。”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她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一步一个脚印去克服。
“陈忱老师的课堂总带着独特的温度。开学不久她就能笑着喊出每个人的名字,像朋友一样记得大家的小习惯。讲建筑材料时,她会先搭好清晰的分类框架,每节课像拼拼图一样带我们填补细节,同学们有不理解的情况就会立刻换种方式讲解。原本枯燥的参数被她用工地见闻和生活例子串成故事,连混凝土配比都能讲出趣味。特别佩服她总能敏锐捕捉到学生的状态,板书节奏、互动方式都跟着课堂氛围自然调整,这样的课越听越明白。”
——2020级本科生巫启隽
“陈忱老师是一位非常充满激情、认真负责的老师!她像一缕不倦的春风,让钢筋水泥的世界焕发出蓬勃生机。课堂上,她总能用幽默的比喻把枯燥的建筑材料变成生动的故事。更让人感动的是她藏在活力之下的用心:课上耐心细致且生动地讲解课题,课下为同学们积极解答疑问。陈忱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材料性质,更是用热爱浇筑事业的哲学。那些被她点燃专业热情的学生,正在用她传授的“材料语言”,悄悄构筑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建筑诗篇。像这样的老师,本身就是最完美的混凝土——将知识的强度与育人的温度,永恒凝结。”
——2022级本科生高政泽
生活志趣:滋养与平衡
在生活中,当她看到路上的水泥搅拌机、装修样板房,就会忍不住拍照搜集素材,想着以后可以与学生分享。或者看到跟建筑技术有关的视频,也会想着这个视频是不是可以放在课上。
工作之余,陈忱老师也有自己的生活志趣。她喜欢在闲暇时光去旅游、去寻觅美食、看电影。这些爱好让她在忙碌的工作中得以放松身心。小编在采访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些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爱好,实则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她的教育生命,让她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平和的心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陈忱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她践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起品德修养的标杆。在专业成长上,她展现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她的经验与感悟,是伴随个人成长的点点滴滴,激励她在教育事业中书写精彩篇章。